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1-08 10: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10:56
中国寺院建筑布局以塔为主体的模式,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一直沿用至公元10世纪以后的辽代。这种布局在山西应县的佛宫寺、内蒙古庆州的白塔以及锦州的大广济寺等辽代寺院中得到了体现。这些寺院中,释迦塔为主体,塔内塑佛像,塔后建有佛殿,如山西应县的佛宫寺中的释迦塔,塔后建有佛殿。
另一种布局是寺院以阁为主体,阁在前,殿在后。以蓟县的独乐寺为代表,该寺建于辽统和二年,阁前为观音阁,阁后为七佛殿、后法堂。辽代的奉国寺也有类似布局,文献记载其有七佛殿九间、后法堂、正观音阁等。
还有一种布局是将高阁放在殿后的布局,见于宋代的寺院,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和东京的大相国寺。这些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大悲阁等,形成了殿宇重重、高潮迭起的布局。
另一类布局是以佛殿为主体,殿前置两阁。以山西大同的善化寺为代表,该寺中轴线的建筑有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左有文殊阁,前右有普贤阁。山西大同的华严寺也曾采用过这种布局,文献记载其在金代时重建,设有九间、五间的殿,以及慈氏、观音降魔之阁等。
七堂伽蓝式布局是禅宗佛寺的典型布局,据《安斋随笔》后编十四记载,禅宗佛寺有七堂,这种布局在南宋时期五山十刹的禅宗寺院中多有体现。如灵隐寺、天童寺、万年寺等寺院均以一组沿中轴线布置的建筑群为主体,两侧布置若干附属建筑。这种布局提高了僧堂在建筑群中的地位,形成了山门朝佛殿、库院对僧堂的格局,体现了佛教寺院的宗教礼仪性和僧人日常活动的多样性。
寺院:读音sìyuàn;英文名temple;monastery;指供奉神佛的庙宇,有时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但一般是指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