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会》:生死这件事,能说成相声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9: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03:11
《白事会》完全不是阴森的鬼故事,就像一个婚礼的司仪,坐在你对面喜气洋洋讲述自己经历过怎样的不可思议的婚礼现场一样。这一次,是一位大了坐在对面,娓娓道来自己平日的工作,一场场葬礼的故事,这位白事掌舵人的语气,是平静中带着一点幽默的。
“我就是个大了,祖传干这行。平日里我和朋友们喝多点儿酒。”大了开讲了。
大了的后备箱里都备着铁锹,以防万一。这一天,万一来了。一个父亲找到大了就跪下来哭,自己的孩子卧轨自杀,因为遗体已经没有形状,太平间和火葬场都不管了。“我的孩子身体还在铁轨上,小师傅,您是大了,能不能帮帮我。”大了心软了,打开后备箱,拿出铁锹,跟这位伤心欲绝的父亲说,“我们走。”两个人的手电筒在夜幕下的铁轨上一遍一遍地寻找,用铁锹把能找到的遗体装到黑色塑料袋里。两个人在黑夜里找了很久,最后在树上找到了最后一部分,天太黑了,手电的范围实在有限,他们决定天亮再把这部分取下来。大了记得这个父亲死活不肯离开那棵树。于是他去买了白酒,和孩子的父亲对酌到天亮。最后收敛好遗体,他用自己的大衣和父亲的防寒服把孩子包裹好,这场送别结束了,“现在我和大哥成了朋友,我俩经常一起喝喝酒,谁都不提当天晚上的事。”
“大了最害怕的是给孩子做白事。”这位大了说,他至今记得给患有白血病的小姑娘夏夏做白事的情形,她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坚强的妈妈拿出米黄色的小裙子,给孩子换上,再给孩子画上淡淡的口红。大了怕孩子的外公外婆伤心,劝他们不要参加孩子的葬礼了,没想到四位老人还是赶到了追悼会现场,他们贴着水晶棺材,静静地掉眼泪。“让我们再看一眼夏夏,我不哭,哭了看不清。”这句话,大了一直记得。
对于大了而言,他们不像是医生,还有与死神搏斗的机会,大了直面死亡工作。这些大了把故事讲给自然听,她记录,然后用接地气的文字写下来。在这本书中,关于死亡,没有什么不可谈论的。和死亡相连的贫穷、疾病、错误、遗憾、爱情、亲情被坦然地讲述出来。就像死亡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公平一样,47个故事的主角,有退休工人、农民工、年纪轻轻的学生……他们都是人群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员,“这些人都是中国最普普通通的百姓,如果把他们比喻成尘土,那么正是这些尘土组成了承载万物的大地。这些普通的人,在白事上的简单和善良,还有接受死亡的能力,让人觉得震撼。”作者自然告诉青阅读记者。仅凭借文字来判断,会觉得作者一定是一个无惧生死内心细腻的大老爷们,当看到这位女作家的时候,青阅读记者还是心里有些吃惊。
自然和很多大了师傅是朋友,也正是他们的口述,构成了在豆瓣阅读上《白事会》的专栏。她自己因为对白事题材感到好奇,写了这本书。到一个地方出差旅行都会安排一次寿衣店的考察,和各地的殡葬师聊聊天,“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甚至称呼都不一样,在天津白事师父叫大了,在上海叫业务员,西北一代叫道士。习俗不一样,但是有一点,他们对于死亡都是敬畏的。”
正是殡葬从业者对死亡的敬畏不躲闪,让自然对这个群体产生敬畏,“一个人,从活着的生物逝去之后,就失去了保护自己的能力,这个时候白事操办者就自觉地成为保护死者的人,他们可能几分钟前还不认识死者,一个电话打到寿衣店请他们来到现场,大了就会变成这家子的亲人,不管钱多钱少,他们对于不会再醒来的人都有尊重,对死亡有敬畏。他们不会随着工龄越长就越麻木,反而会更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