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9: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09:52
在三国时期,雄踞中国北方的曹魏政权实力最为强大,在曹氏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尤其是魏明帝曹叡在其当政期间,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政治政策,就是为了迎合当时权贵的利益诉求,保证曹魏政权的向心力。然而曹叡英年早逝,其子年幼,不能亲自当政,曹叡于是将司马懿和曹爽任命为顾命大臣,希望他们能够辅佐少帝。
影视剧中的曹叡形象
在曹叡去世之后,司马懿集团与曹爽集团成为了朝堂上势力最大的两个政治集体,在刚开始的时候司马懿保持低调,逐渐退出政治中心,而曹爽也趁机提拔自己的亲信,将他们安插在了重要的位置之上,在攫取权力的同时不断架空司马懿的实权。在这些亲信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之前曹魏大将军夏侯惇的孙子夏侯玄,夏侯玄作为当世名士,有着高洁的品格和高远的政治理想,他的号召力也成为了曹爽的政治资本之一。
不过夏侯玄与曹爽这两位曹氏宗族,在当权之后就开始了政治革新,这些政策虽然有利于曹魏政权皇权的加强,但是却损害了当时的世家贵族的利益,虽然他们并没有直接与曹爽集团发生冲突,但是却积累了严重的不满,因此在发生高平陵之变后这些曾经的曹魏重臣都站在了司马懿集团这边,导致了曹魏宗族的失势,直接导致了后面的司马篡魏。
夏侯惇之孙,曹魏重臣夏侯玄
正始改制对于州中正的废除对于世家大族的影响在讨论高平陵之变之前我们要先分析一下曹魏当时的政治形势。从东汉末年开始,皇权在中国的地位就处在持续下降的过程之中,东汉政府逐渐失去了对于地方官员的控制,国家也逐渐陷入了分裂之中。而从东汉中后期开始,许多高官的家族就已经逐渐发展了起来,成为了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这里面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身居高职,有较好的政治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教育不兴,只有这些家族中的子弟才能接受教育因此中央政治的官职一直掌握在这些家族手中,他们的势力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建立了起来。
提出九品中正制的陈群
曹魏政权的创始人曹操的发迹也是依靠了这些世家大族的帮助,这些人中有许多都是曹魏政权的功勋老臣,他们的后人在曹魏建立之后也纷纷位极人臣,这些世家大族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让世家大族们进一步垄断权力的契机则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九品中正制作为替代察举制的人才选拔方式,九品中正制依靠州郡中设置的中正官来推举当地的贤才,这种选拔方式注重人才的品行而不是实力,因此这些年轻人的名声和地位就显得十分关键。而当时担任州郡中正的官员大多是当地望族的子弟或者门生,他们会优先推荐自己家族的青年才俊,导致了世家大族对于政治权力的进一步垄断。
九品中正制
在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日子里,之前的察举制也并没有被完全废止,因此当时的吏部依然还有任命官员和选拔官员的权力,两种制度的双轨制导致当时曹魏的人才选拔体系略显混乱,因此夏侯玄便建议废除州中正,减少由中正制选拔官员的人数,这样既可以将人才选拔的权力全部赋予州郡长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时冗官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夏侯玄认为官员的才能应该比德行更加重要,而中正制的改革有利于国家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改善当时的政治环境。此事在《三国志》中有如下记载:
"岂若使各帅其分,官长则各以其属能否献之台阁,台阁则据官长能否之第,参以乡闾德行之次,拟其伦比,勿使偏颇。中正则唯考其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勿使升降。台阁总之,如其所简,或有参错,则其责负自在有司。官长所第,中正辈拟,比随次率而用之,如其不称,责负在外。然则内外相参,得失有所,互相形检,孰能相饰?斯则人心定而事理得,庶可以静风俗而审官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