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格解体障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0: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22:42
人格解体障碍是一种很少被认识的精神障碍,它导致患者持续或反复感到人格解体或失实。诊断标准包括持续或反复的感到自己从心理过程或身体中分离出来。在DSM-V中,这一精神障碍被分类为解离症;在ICD-10中,它被称作人格解体-失实综合症,并被分类为单独一种神经质障碍对于该症的通常描述包括:感到自己从物质躯体中脱离;感到自己并未占有身体的全部;失去对自己语言、动作的控制感;觉得和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断开;有一种“自动化感”――经历着生活改变,但却没有任何体验或参与感,仿佛生活是在电影里的场景;失去对身份的确定感;感到和自己的身体失去连接;觉得自己的反应不是自己故意做出的;很难把自己和现实、环境关联起来;就像是做梦一样,有灵魂出窍体验。
偶然瞬间的轻度人格解体是正常的;强烈、严重、持续或反复的人格解体则是问题。人格解体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持续或反复地感到自己被从思维过程或躯体分开。只有当解离持续并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工作这些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功能时,人格解体障碍才能确诊。通过研究给出该障碍的一个精确定义被证明是很困难的,一方面人格解体本质上具有主观性,另一方面描述人格解体的语言包含歧义,还由于人格解体往往和失实症往往同时出现。
人格解体障碍被认为主要是由生活中严重的灾难事件导致的,包括童年性、身体、心理伤害;事故、战争、酷刑、恐吓袭击和严重的吸毒经历。现在并不清楚基因因素是否对此有影响;然而在人格解体障碍患者体内确实存在许多神经化学物质以及激素改变。
虽然该障碍是一种对于现实体验的改变,但它却和思觉失调无关。人格解体障碍得患者能够保持对内在体验和外在世界客观事实的区分力。无论是间歇还是持续的人格解体,发病时患者都能够区分现实和幻觉,它们对现实的知晓力始终保持不变。人格解体障碍曾经被认为在一般人群中非常罕见,但现在认为一般人群中一生中有1-2的几率罹患人格解体障碍。尽管人格解体障碍出现几率很小,但不同程度的人格解体却是大部分人都会经常遇到的。人格解体障碍障碍和早期感知与注意过程破坏相关。
对人格解体的认识,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首先,国内关于这个问题的报道很少。教科书基本没有记载,就连国内最权威精神病学参考书――沈渔主编:精神病学(第五版)也没有人格解体障碍的章节(注:该书索引有人格解体词条,对应的内容分别是人格解体症状,以及精神分裂症人格解体症状。该书第三版有人格解体障碍章节。)这样,在精神科医师晋升主治医师时,不具备人格解体基本知识是不妨碍晋升考试的。
由于缺乏文献,许多精神科医生不了解人格解体障碍。其实,典型的人格解体障碍是很容易识别的。典型的人格解体障碍只有人格解体症状,没有其他精神疾病症状,另外,相当一部分病人的发病很突然,病人往往可以清楚记得发病时间,尽管病程已经几年,病人还是可以记得是那月那天开始发病,甚至可以记得是上午还是下午。这个特点是其他长期精神疾病患者不具备的。
人格解体障碍不被认识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有效治疗。由于发病少,难以收集到足够的样本进行临床治疗的对照研究。关于这个疾病的治疗报告大多数是个案报告。
其实,人格解体障碍并不像人们想象那样少见。在百度贴吧人格解体吧,有1400多跟帖。当然,这些跟帖不一定就是人格解体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如果按照0.65‰的比例计算,咱们中国应该有80多万人格解体障碍患者。这个数字怎么了得,他们中间大部分人不知道应该寻求什么帮助。而美国学者认为这个疾病的终生发病率是1-2,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我国有上千万的患者。
人格解体障碍临床药物研究中继续探索一些可能的选项,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惊厥药,阿片受体拮抗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以优先考虑的是氟西汀。抗惊厥药优先考虑是拉莫三嗪,这个药在国外报道有许多药疹,我的经验是国人好像没有那么多,但是缺乏大样本数据。阿片受体拮抗剂,一般医疗机构没有,就不推荐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22:42
人格解体障碍是一种很少被认识的精神障碍,它导致患者持续或反复感到人格解体或失实。诊断标准包括持续或反复的感到自己从心理过程或身体中分离出来。在DSM-V中,这一精神障碍被分类为解离症;在ICD-10中,它被称作人格解体-失实综合症,并被分类为单独一种神经质障碍对于该症的通常描述包括:感到自己从物质躯体中脱离;感到自己并未占有身体的全部;失去对自己语言、动作的控制感;觉得和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断开;有一种“自动化感”――经历着生活改变,但却没有任何体验或参与感,仿佛生活是在电影里的场景;失去对身份的确定感;感到和自己的身体失去连接;觉得自己的反应不是自己故意做出的;很难把自己和现实、环境关联起来;就像是做梦一样,有灵魂出窍体验。
偶然瞬间的轻度人格解体是正常的;强烈、严重、持续或反复的人格解体则是问题。人格解体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持续或反复地感到自己被从思维过程或躯体分开。只有当解离持续并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工作这些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功能时,人格解体障碍才能确诊。通过研究给出该障碍的一个精确定义被证明是很困难的,一方面人格解体本质上具有主观性,另一方面描述人格解体的语言包含歧义,还由于人格解体往往和失实症往往同时出现。
人格解体障碍被认为主要是由生活中严重的灾难事件导致的,包括童年性、身体、心理伤害;事故、战争、酷刑、恐吓袭击和严重的吸毒经历。现在并不清楚基因因素是否对此有影响;然而在人格解体障碍患者体内确实存在许多神经化学物质以及激素改变。
虽然该障碍是一种对于现实体验的改变,但它却和思觉失调无关。人格解体障碍得患者能够保持对内在体验和外在世界客观事实的区分力。无论是间歇还是持续的人格解体,发病时患者都能够区分现实和幻觉,它们对现实的知晓力始终保持不变。人格解体障碍曾经被认为在一般人群中非常罕见,但现在认为一般人群中一生中有1-2的几率罹患人格解体障碍。尽管人格解体障碍出现几率很小,但不同程度的人格解体却是大部分人都会经常遇到的。人格解体障碍障碍和早期感知与注意过程破坏相关。
对人格解体的认识,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首先,国内关于这个问题的报道很少。教科书基本没有记载,就连国内最权威精神病学参考书――沈渔主编:精神病学(第五版)也没有人格解体障碍的章节(注:该书索引有人格解体词条,对应的内容分别是人格解体症状,以及精神分裂症人格解体症状。该书第三版有人格解体障碍章节。)这样,在精神科医师晋升主治医师时,不具备人格解体基本知识是不妨碍晋升考试的。
由于缺乏文献,许多精神科医生不了解人格解体障碍。其实,典型的人格解体障碍是很容易识别的。典型的人格解体障碍只有人格解体症状,没有其他精神疾病症状,另外,相当一部分病人的发病很突然,病人往往可以清楚记得发病时间,尽管病程已经几年,病人还是可以记得是那月那天开始发病,甚至可以记得是上午还是下午。这个特点是其他长期精神疾病患者不具备的。
人格解体障碍不被认识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有效治疗。由于发病少,难以收集到足够的样本进行临床治疗的对照研究。关于这个疾病的治疗报告大多数是个案报告。
其实,人格解体障碍并不像人们想象那样少见。在百度贴吧人格解体吧,有1400多跟帖。当然,这些跟帖不一定就是人格解体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如果按照0.65‰的比例计算,咱们中国应该有80多万人格解体障碍患者。这个数字怎么了得,他们中间大部分人不知道应该寻求什么帮助。而美国学者认为这个疾病的终生发病率是1-2,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我国有上千万的患者。
人格解体障碍临床药物研究中继续探索一些可能的选项,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惊厥药,阿片受体拮抗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以优先考虑的是氟西汀。抗惊厥药优先考虑是拉莫三嗪,这个药在国外报道有许多药疹,我的经验是国人好像没有那么多,但是缺乏大样本数据。阿片受体拮抗剂,一般医疗机构没有,就不推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