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1: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00:36
林同骅(1911.5.26—2007.6.18),原籍福清市东瀚镇东瀚村,是一位杰出的航空及工程力学家,也是美国工程院院士。他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后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注于飞机制造的学习。在1937年,他回国并在清华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这段时期他参与设计了中国第一架长距离飞行的“C1010号运输机”,对中国的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他赴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并成为该校首位华裔教授,同时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6月18日,他在美国洛杉矶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96岁。
林同骅与美国工程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林同炎,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同骥并称为“兄弟三院士”,而著名历史学家、莎士比亚研究家林同济也是他的堂兄。在学习生涯中,林同骅于1911年5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郊外的狮子山。随后,他随祖父迁往福州,之后移居北京。在幼年时,由父亲和叔伯教授《四书》、《五经》、《左传》。1924年,他进入北京汇文中学就读,并在4年后毕业。当时,燕京大学迁址,汇文中学的毕业生可免考升入燕大,因此林同骅随同学们一同升入燕大,主修物理。一年后,其父亲认为燕大的就业前景不明朗,而交通大学毕业后即由铁道部分配工作,于是嘱咐林同骅转考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29年,林同骅入校学习土木工程系。
在1933年,唐院电机系教授朱物华通知林同骅,本年度招收留美公费生,建议他报考。由于林同骅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南京参考。不久,他到山东水利训练班教书,期间偶然得知自己已被清华大学录取,并将前往美国学习飞机机架设计制造。在出国前,他在杭州笕桥航空学校附属工厂见习,以便在国外学习时能了解国内的需求。见习五个月后,他到南京飞机修理厂及上海海军飞机厂各见习数周。在他的恩师钱昌祚建议下,林同骅于1934年5月赴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在该校,他专注于学习设计制造的课程,剩余时间到美国各飞机厂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1935年,林同骅到密歇根大学学习,1936年在麻省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到美国各飞机制造公司实习,收集设计资料,熟悉生产程序和材料规范。
在1937年,林同骅怀着航空救国的理想回到祖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和航空研究所从事研究及教学工作。在抗战时期,他随研究所迁往南昌,再迁成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顺利恢复航空研究所各项工作。在航空研究所复工后,改名为第二飞机制造厂。期间,林同骅和同事用南昌运来的材料零件,仿造出苏式E-16型驱逐机20架、训练机30架。在1939年3月,他结婚后,由重庆到昆明返清华大学从事教研工作。当时,前线急需作战飞机,林同骅再次回到飞机厂继续仿造E-16型飞机,以助抗战。由于抗战需要,国家成立了新飞机试造室,由林同骅兼任试造室主任。1944年,试造成功的飞机运往重庆试飞,试飞员对新机首飞有畏惧,林同骅安慰试飞员并陪同一起登机,顺利完成首飞。
在抗战即将胜利时,林同骅为了发展航天工业,率领飞机设计组一行20余人赴美国麦克唐纳公司学习喷射机设计。后因公司索价昂贵,于1947年移往英国落斯脱公司设计中国第一架喷气机,可惜因为缺乏经费,设计工作于1949年停止。1949年,林同骅转赴美国底特律大学任副教授,同时攻读博士学位。1953年,林同骅博士毕业时已经42岁,次年升任为教授。1955年,他受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之聘,任工学院教授,同时在飞机公司及直升机公司担任顾问。1951年起,他致力于复晶体塑性理论的研究,创立了“复晶体的应力应变关系理论”。该理论适用于各种物理力学条件,符合试验结果,受到前苏联、日本、捷克塑性力学学者的一致认可。1968年,林同骅的研究理论被用于研究金属疲劳裂缝萌芽,这是冶金力学的一个重要创举。1977年,林同骅升为加州大学特级教授,直至1978年退休。退休后,他继续担任加州大学教授,并指导多名来自祖国的博士。
林同骅,中国著名航空及工程力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