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1: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18:09
一低压区在8月29日清晨在马尼拉以东约1620公里处发展为热带低气压,随后缓慢向西南偏西移动。至8月30日清晨,该系统增强为热带风暴,被命名为杜鹃,并转向西北偏西。当日傍晚,杜鹃升级为强烈热带风暴,最后在次日清晨进一步增强为台风。
9月1日,杜鹃穿越巴斯海峡及台湾以南海域,转向西直趋华南沿岸。在南海北部,杜鹃展现了罕见的现象——双重眼壁结构,内眼直径约20公里,外眼直径100公里。这表明杜鹃可能带来香港及周边地区异常猛烈的风力,最高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175公里。香港天文台科学主任指出,这样的结构预示着可能的强烈影响,他们发布了1号风球,提醒市民加强防风措施。
9月2日清晨,杜鹃在强劲副热带高气压的引导下,以时速30公里的高速向香港逼近,天文台在早上10时果断发布3号强风信号。教育统筹局随即响应,要求中小学因台风风力猛烈而停课。杜鹃在下午时分迅速靠近,黄昏时分在广东省惠东县登陆,风眼迅速消失,中心风力降至约120公里/小时。
杜鹃在翌日凌晨穿越珠江口,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随后在澳门以北一带登陆,继续减弱为热带风暴、热带低气压,最终于当天傍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变为低压区,并逐渐消散。
台风杜鹃(Dujuan),2003年第13号台风,名字来源:中国,号称24年来对珠三角影响最大的台风。台风杜鹃在2003年9月初靠近广东东部海岸时出现双重眼壁的结构。 内眼及外眼的直径分别约为20公里及100公里。在西太平洋,双重眼壁结构的热带气旋并不少见,2003年的台风鲸鱼、2000年的台风鸿雁及台风启德都曾出现此现象。这种跟强台风有关联的双重眼壁结构,以往也曾被香港天文台的天气雷达捕捉到,这包括1975年的台风爱茜及1979年的台风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