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 帕德玛瓦蒂王后 Padmaavat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1: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23:57
《帕德玛瓦蒂王后》是一部由导演桑杰·里拉·彭萨里执导的电影,其团队延续了前作《帝国双璧》的阵容。影片改编自印度16世纪苏菲派诗人马利克·穆罕默德·加西的史诗《Padmavati》。故事讲述了一段简单的情节:拉其普特人的一个邦国梅瓦尔的国王拉旦•辛格与斯里兰卡公主帕德玛瓦蒂一见钟情,后者成为了梅瓦尔的王后。然而,由于梅瓦尔的婆罗门大祭司的背叛和德里苏丹国的攻击,帕德玛瓦蒂最终选择与城堡内的妇女一起自焚,以避免被苏丹阿拉丁占领。
影片中的德里苏丹国和主角阿拉丁的历史背景是真实存在的。德里苏丹国是印度历史上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政权,分为五个王朝,其中第二、第三王朝最为强大,征服了几乎整个印度。阿拉丁是第二王朝卡尔吉王朝的第二任苏丹,印度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影片为了情节需要,将阿拉丁塑造为残忍嗜杀、狡诈好色的形象,但实际上,阿拉丁的统治文治武功并存,成功抵御了蒙古对印度的入侵,对内征服了几乎整个印度。他统治期间常年保持着数十万人的常备军,并且是印度历史上唯二对全印土地进行丈量的君主之一。
电影中的另一个角色是马利克•卡福尔,他实际上是历史上一个宦官将军,四次南征几乎统一整个南印度,被誉为印度的纳尔西斯。在阿拉丁晚年生病时,他隔绝内外,禁止任何人面见阿拉丁。在阿拉丁弥留之际,马利克•卡福尔召集群臣到阿拉丁病榻前,宣布阿拉丁的小儿子为新任苏丹。马利克•卡福尔后来娶了阿拉丁的老婆,担任了小苏丹的仲父,这种行为在伊斯兰教文化中被认为是照顾孤儿寡母、帮助前任君主照顾家庭和监护国家,等待幼年君主长大后亲政。
《帕德玛瓦蒂王后》的另一方是拉其普特人的邦国梅瓦尔。拉其普特人是印度征服者中的一波,虽然在种姓制度下无法进行大规模军事动员,但仍然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独立。他们喜欢建造宏大的城堡,其中奇托尔城堡是最大的一座,历史上该城堡发生过三次妇女集体自焚事件。电影中的帕德玛瓦蒂最后自焚的院子,墙上刻有许多手形雕刻,象征着历史上无数萨蒂制度下的妇女。
史诗的原型创作于1540年,诗人因所处时代的事件激发灵感,写了一篇描述历史上1303年事件的史诗。小说的核心人物帕德玛瓦蒂并未在历史上出现,她作为一个虚构角色,通过反复演绎逐步被印度教一方塑造为一个不畏强暴、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宁玉碎不瓦全的印度教“圣女”。史诗中的冲突双方是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随着时间的推移,史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南亚印穆双方日常互喷的历史梗。
影片在上映前引起了轩然大波,表面上看是由于谣传电影中有帕德玛瓦蒂与阿拉丁的感情戏,一些印度教徒觉得历史被恶搞,圣女被玷污。然而,实际上这反映了更多关于印度政坛的问题,尤其是在政治正确和宝莱坞电影的“和谐”议题上。影片最终表明,本影片不涉及任何政治议题,不评价任何宗教、民俗、历史事件的优劣与正误,既表示不赞成也不表示反对萨蒂制度。
电影《帕德玛瓦蒂王后》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视觉效果,但在剧情、角色定义、歌舞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导演擅长的爱情剧风格在本片中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场景和尴尬的爱情观,歌舞内容重复抄袭,结尾场景则有些恐怖片的风格,给观众留下了心理阴影。尽管如此,影片并未涉及过多的政治议题,而是通过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探讨了历史、宗教、文化等多层面的主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23:52
《帕德玛瓦蒂王后》是一部由导演桑杰·里拉·彭萨里执导的电影,其团队延续了前作《帝国双璧》的阵容。影片改编自印度16世纪苏菲派诗人马利克·穆罕默德·加西的史诗《Padmavati》。故事讲述了一段简单的情节:拉其普特人的一个邦国梅瓦尔的国王拉旦•辛格与斯里兰卡公主帕德玛瓦蒂一见钟情,后者成为了梅瓦尔的王后。然而,由于梅瓦尔的婆罗门大祭司的背叛和德里苏丹国的攻击,帕德玛瓦蒂最终选择与城堡内的妇女一起自焚,以避免被苏丹阿拉丁占领。
影片中的德里苏丹国和主角阿拉丁的历史背景是真实存在的。德里苏丹国是印度历史上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政权,分为五个王朝,其中第二、第三王朝最为强大,征服了几乎整个印度。阿拉丁是第二王朝卡尔吉王朝的第二任苏丹,印度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影片为了情节需要,将阿拉丁塑造为残忍嗜杀、狡诈好色的形象,但实际上,阿拉丁的统治文治武功并存,成功抵御了蒙古对印度的入侵,对内征服了几乎整个印度。他统治期间常年保持着数十万人的常备军,并且是印度历史上唯二对全印土地进行丈量的君主之一。
电影中的另一个角色是马利克•卡福尔,他实际上是历史上一个宦官将军,四次南征几乎统一整个南印度,被誉为印度的纳尔西斯。在阿拉丁晚年生病时,他隔绝内外,禁止任何人面见阿拉丁。在阿拉丁弥留之际,马利克•卡福尔召集群臣到阿拉丁病榻前,宣布阿拉丁的小儿子为新任苏丹。马利克•卡福尔后来娶了阿拉丁的老婆,担任了小苏丹的仲父,这种行为在伊斯兰教文化中被认为是照顾孤儿寡母、帮助前任君主照顾家庭和监护国家,等待幼年君主长大后亲政。
《帕德玛瓦蒂王后》的另一方是拉其普特人的邦国梅瓦尔。拉其普特人是印度征服者中的一波,虽然在种姓制度下无法进行大规模军事动员,但仍然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独立。他们喜欢建造宏大的城堡,其中奇托尔城堡是最大的一座,历史上该城堡发生过三次妇女集体自焚事件。电影中的帕德玛瓦蒂最后自焚的院子,墙上刻有许多手形雕刻,象征着历史上无数萨蒂制度下的妇女。
史诗的原型创作于1540年,诗人因所处时代的事件激发灵感,写了一篇描述历史上1303年事件的史诗。小说的核心人物帕德玛瓦蒂并未在历史上出现,她作为一个虚构角色,通过反复演绎逐步被印度教一方塑造为一个不畏强暴、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宁玉碎不瓦全的印度教“圣女”。史诗中的冲突双方是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随着时间的推移,史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南亚印穆双方日常互喷的历史梗。
影片在上映前引起了轩然大波,表面上看是由于谣传电影中有帕德玛瓦蒂与阿拉丁的感情戏,一些印度教徒觉得历史被恶搞,圣女被玷污。然而,实际上这反映了更多关于印度政坛的问题,尤其是在政治正确和宝莱坞电影的“和谐”议题上。影片最终表明,本影片不涉及任何政治议题,不评价任何宗教、民俗、历史事件的优劣与正误,既表示不赞成也不表示反对萨蒂制度。
电影《帕德玛瓦蒂王后》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视觉效果,但在剧情、角色定义、歌舞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导演擅长的爱情剧风格在本片中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场景和尴尬的爱情观,歌舞内容重复抄袭,结尾场景则有些恐怖片的风格,给观众留下了心理阴影。尽管如此,影片并未涉及过多的政治议题,而是通过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探讨了历史、宗教、文化等多层面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