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5: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5:54
导语: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副热带高压带对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演变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它作为一个强大的高压系统,能够影响气压分布和风向,进而引导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发展,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带通常表现为一个庞大的高压脊,控制着广阔的区域,带来炎热干燥的天气,而在冬季,它可能会减弱或分裂,使得天气系统更加多变和复杂,下面就去看看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和副热带高压的气压值为多少吧!
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
有时台风的移动非常奇怪,有穿越副热带高压带或与其北侧的气流呈正交的情况,这将引起台风强度的显著减弱,这种过程通常发生于东风波和ITCZ全线北移的情况下,致使台风移动具有穿过副高或是与其北侧气流成正交的现象,前者如6404(Billie)台风。
后者如7303(Billie)台风,这次台风在其向北移的过程中,13日08时至15日08时,由于其中心距副热带高压脊线距离还较远,因而强度在不断加强中,15日08时达到最强。最低气压达920hPa,最大风速达65m·s-1,从15日14时至16日02时,由于台风中心距离副高外围588线很近,因而强度减弱,中心最低压由920hPa上升到950hPa,风速由65m·s-1减弱到50m·s1。
16日08时,由于副高减弱东撤,台风强度再次加强。16日20时中心最低气压达917hPa,近中心最大风速又达65m·s`。这个事实也表明,台风顶穿副高移动其强度必定减弱。以上我们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影响台风强度加强或减弱的各种目前已经认识到的因素,但还可能有些因素尚未为我们所认识。台风强度的加强或减弱,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果所有因素都是有利于台风强度加强(减弱),则台风强度可能迅速加强(减弱),如果只有一部分因素起加强(减弱)作用,而另一部分因素作用是相反的,则其加强或减弱都可能是比较缓慢的。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各种因素对台风强度的加强(减弱)在每个台风过程中具有较大差异的原因,因此,在日常台风预报业务中我们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如果片面强调某一种因素的作用,则可能导致预报失误。另外,为统一起见,我们应用的资料,均以大陆出版的《台风年鉴》为主,尚未考虑台港等地区的资料以及我们过去在日常业务中台风定位时所提供的资料。在《台风年鉴》的资料中,许多是经过事后平滑处理后的数据,与业务工作中的数据有很大差异。
例如著名的1959年8月23日在厦门登陆的台风,当时业务工作中所给的8月22日20时的台风中心气压是978hPa,而且据当时天气图分析,1000hPa的等压线范围很小,当时确定的风速是30m·s-1。在没有雷达探测,没有卫星云图等情况下,台风中心强度由飞机探测确定。在无飞机探测时,常以外推确定,对台风强度的变化难以从外推中反映出来。事后据登陆时的情况进行平滑处理,给出的8月22日20时的中心气压是965hPa,风速为50m·s',已达到强台风标准,这就难以反映当时预报中遇到的真实情况,使后来的研究无法理解当时的困境,从而造成在以后的资料分析中与当时现场实况有一定差异。又如6104台风,1961年5月26日台风中心经过台湾兰屿时,据该站实测的10分钟平均风速是74.7m·s-1,而在《台风年鉴》中的资料是45m·s-1,相差达30m·s'。
再如8403台风,1984年7月3日经过兰屿时,实测该站瞬间最大风速是89.8m·s1,按阵风与平均风速之间差异约20m·s-'估计,其平均风速可能是70m·s1,而《台风年鉴》中给出的平均风速是35m·s,相差一倍。再如8510台风,1985年8月23日台风中心经过台湾彭佳屿时,该站实测气压是912.2hPa,按风速与气压之间的相应关系,可估计其平均风速约70m·s-1,这与台风正面袭击闽中沿海地区时,8月24日凌晨湄洲湾有艘海外商船上测的阵风达70m·s-'是比较吻合的,而《台风年鉴》中给出的8月23日的台风中心气压是955hPa(含经过彭佳屿的时间内),风速是50m·s1,均为该台风过程强度极值,然而也均与实测有较大差异,气压相差近33hPa,风速相差约20m·s-1。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再次强调,在日常业务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副热带高压的气压值为多少
副热带高压的气压值为5880gpm线。
在气象学中,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一个重要的气象系统,它对东亚地区的气候有着显著影响。为了指示副高的动向和强度,通常使用500百帕图上的588位势等高线。这里的“5880gpm线”指的是在500百帕高度图上,西太平洋地区被这条线包围的区域,代表了副热带高压的范围。这个系统是一个永久性的高压环流系统,位于太平洋上空,其位置和内里气流的流向可以影响到热带气旋的生成和走向。
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区域通常伴随着晴朗的天气,而在其西北一侧则是西南气流活跃的区域,有时会带来降雨。这个系统随季节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对全球的气候模式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