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摘自《父母的觉醒》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7: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4:17
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麻烦都可以转化为精神与情感上的财富。
父母应该学会从孩子的错误行为背后发掘他们的善良动机,使孩子相信自己天性中的美好,并保持尝试的勇气与热情。
鼓励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可以使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与局限,勇敢地继续向前。
我们在犯错的时候,一定会首先原谅自己,对自己有所同情,然后就可以解脱了。我们还希望朋友们也能原谅我们,理解我们的善意,然后把一切抛在脑后。这些恰恰也是我们在应对孩子的错误时应当借用的。
犯错不应成为长篇说教和施以惩罚的理由,而应被看作是学习的窗口。对于自己的错误,我们不也希望引以为鉴吗?在生活中,我们会犯很多错误。我们会丢钥匙,驾车迷路,出交通事故,忘记约会,忘记关煤气,忘记付账单,忘记给朋友回电话,放错电话,诅咒叫骂,乱发脾气,喝酒过量,回家太晚,吃错东西,看电视过度……换句话说,我们会做错无数事情,它们都是我们希望孩子不要去做的;而这仅仅是因为我们告诉他们那些事是“错误”的,也不管他们的年纪有多小!我们凭什么这么专横,对他们横加批判,就因为他们做了我们也会做的那些事情?难道就因为没有人在更高处监视或责备我们?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从错误中汲取教训,那就得把“错误”的概念剔除,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不管惹出什么样的麻烦,他们依旧是好孩子,没有任何强加的内疚或指责。孩子只有免受恐惧的困扰,才能获得应有的教益。
我们是否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如果我们认定自己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作出了负面的评判,就会在他们心里触发一种无可救药的消极情绪。我们会通过或明显、或微妙的方式向他们传递一种讯息,让他们觉得自己缺乏能力。例如,我们会拿他们开玩笑,甚至讥笑他们,把他们同小伙伴们相比较,在他人面前贬低他们。我们还会对他们抱有过高的期望——超出他们的能力或违背他们的意愿。
仔细想想,以下便是众多令人羞愧的评语中的一些:
你总是违反我制订的规矩,因为你不爱这个家;
你不努力学习,因为你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前途;
你不做功课是因为你太懒了;
你说谎是因为你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
你总是考虑不周、丢三落四;
你的感受很愚蠢;
你太粗鲁了;
你应该为自己感到羞愧;
我不相信你,也无法相信你;
你是存心伤害我的感情;
你真可恶;
你故意编造了一切,你在撒谎。
在所有这些情境下,我们都认为自己知道孩子某种行为的原因,而且认定他们的动机是坏的。将这样的评判强加给孩子,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无助的感觉。在无法申辩的情况下,他们俨然已经遭受了判决。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他们很快就会筑起高墙以遮挡自己的真实感受。由于不断地遭受我们的评判,他们受伤太深,对我们的意见也会变得麻木不仁。我们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不在乎”,于是继续对他们横加批评,更加认定自己了解他们的动机。殊不知,孩子已经受够了羞辱,受够了被当作“坏人”的感觉。
如果孩子将无助无望的感觉掩藏在心里,他们很可能会躲进“壳”里,将“我很坏”的感觉也埋在心里。如果他们将无助无望的感觉外化,他们也许会对他人以牙还牙,欺负他人的行为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霸道人格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剥夺了权利,于是无法忍受,需要通过欺侮他人来获得宣泄——别人如何让他感到弱小无助,他就要照此办理,如数奉还。孩子之所以会欺负人,是由于自己心里有痛楚。而将欺负升级为暴力,则是由于施暴者心里埋藏着很深的羞辱感,唯有将痛楚转嫁于人才能获得解脱。由于他们同自己最真实的美德产生了断裂,所以就会转而攻击他人的美德。
换句话说,青年人的暴力源于幼年时的遭遇,源于长幼互动关系。当孩子不再需要承受来自父母的责备与痛苦,也就不再需要将情绪宣泄给他人了。当一个孩子犯错的时候,如果能够得到尊重,如果他的感受能够得到维护,他自然就不会转而羞辱他人。
如何将错误转化为精神财富?
当我们紧张焦虑的时候,孩子能够通过观察我们来学习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存在着大量机会,让我们以身作则,从容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这意味着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创伤、谬误,以及这样的事实:我们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是不觉醒的,不论我们自以为如何地富有觉悟。
孩子需要明白,生活中的麻烦总是可以转化为精神和情感上的财富。一旦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再也不会畏惧失败,而且有能力接受现实,把错误看作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甚至是基本的组成部分。
此前我们看到,要应对孩子的错误,就得先想想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们自己的失误。我们愿意受人教训吗?我们愿意一遍又一遍地被谴责,就因为出席生日晚会时迟到了?我们愿意别人反复向我们发难吗?我们希望自己的爱和投入都遭受质疑吗?然而这恰恰是很多父母应对孩子错误时采取的方式。
尤其是当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的时候,很多父母都相信,只要告诉他们“再努力些”“再多学点儿”或“别放弃”,就是在帮助他们面对失败、克服恐惧。事实上,我们恰恰是在引导孩子执著于完美。结果,当孩子跌落在不完美、混乱、无知之中时就会不知所措。他们会把自己犯的错误看成是自身的写照,在错误的恶果前作茧自缚。此时,如果我们再责备、惩罚孩子,那就不仅无法使他们看到错误是通向更高级觉醒的必经之路,还将埋下恶劣的种子——促使他们走向愤怒甚至是暴力。
在我们帮助孩子寻找错误的源头之前,他们需要一个空间将自身同错误隔开距离、区别看待。觉醒的方式应当是等所有情绪都平复、所有人都恢复冷静之后,同孩子一道坐下,充满同情心地与他们一起面对所犯的错误,告诉他们怎样通过此事汲取教训,而抛弃先入为主的评判。
帮助孩子了解“为什么”是最有效的教会他们原谅的方式。因为知道“为什么”能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作出改变。不幸的是,面对孩子的负面行为,我们往往没有耐心弄清楚“为什么”,而是直接去对付“发生了什么”。然而,只有弄清为什么,我们才能帮助孩子找到改善的途径。而当孩子理解了“为什么”,一切也将迎刃而解。导致错误的原因也许是目光短浅,也许是来自同伴的压力,也许是信息匮乏,也许是判断力太差。我们不必揪着错误不放,只需了解清楚原因,然后轻装前进。
只要我们不把孩子的错误看成是故意为之,就会关注重点,进而发现这些错误无所谓原谅或不原谅。因为错误是学习成为真实自我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环。不要把错误妖魔化,意味着每一个错误背后都存在正面动机,尽管这些动机有时不会自动彰显。身为父母,我们应该从错误的表象之后发掘孩子初始的善良动机。这样做将会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天性中的美好。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糟糕的结果而忽略善良的动机,孩子就会失去尝试的热情。
设想孩子烤完蛋糕后忘了关上炉门,而我们能否意识到他们烤蛋糕的美好初衷?如果孩子烤糊了面包,我们能否同他们一道一笑了之,然后鼓励他们再试一次?如果孩子买东西时刮擦了汽车,我们能否理解他们购物是出于好意?如果孩子考试时漏做了题目,我们能否认可他们是由于太想考好才忙中出错。当我们对孩子的良好动机表示信任时,就说明我们不会再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横加批判了。
孩子惧怕错误的一个原因是:当我们责备他们时,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很*。我们严重削弱了他们的自信,以致于他们不管做什么都畏首畏尾,生怕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他们烤糊了面包,就再也不敢尝试烘焙;如果他们弄丢了手机,就觉得自己再也不配拥有一部手机。
为孩子的错误喝彩
晚餐时分,我们一家人常常会玩一个游戏:每个人都来谈谈本周自己犯的一个大错误。我们把这项活动搞得像在互相攀比,人人都想比对方“错”得更严重。我们会说:“你觉得这个错误不得了吗?我还有更厉害的。”当女儿听到我和她父亲的错误时,总会获得巨大的乐趣。这个游戏还有“续集”,那就是我们必须挑选一两个错误,谈谈自己从中获得了什么教益。
有一天,女儿对我说:“我犯了个错,妈妈。我忘了给笔套上笔帽,现在床单被弄脏了一大块儿。对不起。”我告诉她,她能坦承过错是很勇敢的,然后我便教她怎样弄干净。女儿知道,我对一切承认错误的行为都会表示肯定。所以,每当她多吃了糖果,或是和小伙伴一起把老师的什么东*起来了,都会告诉我。但是,我的女儿还是会撒谎,对孩子而言这是难免的(成年人也一样)。我们必须接受现实。当她撒了谎,我不会因此就轻视她;我会安慰她,让她明白自己害怕承认错误是正常的。我还告诉她,有些人的确会因为她的错误而斥责她。不过,在我们家里,错误是可以接受的,犯错的行为也会获得同情。这样,撒谎就被视为人类行为中固有的一部分。
你也许会感到迷惑:“这样不是纵容孩子不把错误当回事吗?”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必有这个顾虑。觉醒的教养方法,其要义在于:了解孩子固有的动机是善良的,而且是愿意做好事的。但在每一天当中,孩子总会有意或无心地犯些错误。如果他们害怕受罚,也许就会通过撒谎来遮掩错误。我的建议是不仅要告诉孩子不要惧怕错误,还要向他们强调,每个人都可以从错误当中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果没有犯过这些错,我们就不可能获得如此丰富的经验。
鼓励孩子放下错误带来的包袱,等于教会他们将稻谷和糠麸分离,保留稻谷、抛弃糠麸。如果孩子在出过事故后再次向我们讨要车钥匙,那便是我们面临考验的时刻。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刮伤过朋友的车,是否愿意看到朋友从此不再信任我们了呢?
当孩子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了最脆弱的地方,而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就等于告诉他们:你们值得尊重,应当受到接纳。如果我们因为自己的成见而抛弃他们,就等于告诉他们:你们不值得尊重,这个世界不存在原谅之所。那么,孩子在面对世界时也会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鼓励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可以使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与局限,勇敢地继续向前。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也会随之加强。他们会得到鼓舞,知道自己依然承受着关爱;他们也会因此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之中。人